加快贵阳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措施研究

发布日期:2016-08-22 16:10  来源:  字体:【

  【关键词】加快,贵阳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措施,研究

  【摘 要】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农村版,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和扶贫开发做出重要指示。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全省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本文在探索贵阳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农村发展现状的特点,对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出若干对策及建议。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建设幸福贵阳的重大举措。贵阳市建设美丽乡村是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需要,是做好全省的“发动机,火车头”、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的有力举措。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活动,选择一批产业特色明显、

  外部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及村庄作为试点,推进全市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对提升形象,为深化和拓展贵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发动机、火车头”,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按照“富学乐美”的建设要求,围绕“十个强化”开展“富裕家园、生态家园、文明家园、和谐家园、模范家园”建设,有效推动贵阳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都有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意义。

  因此,本文将在探索贵阳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农村发展现状的特点,对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出若干对策及建议。

  一、序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和扶贫开发做出重要指示。指出,“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要把扶贫开发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全省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农村版,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表现。贵阳市建设美丽乡村是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需要,是做好全省的“发动机,火车头”、在全省“做表率、走前列”的有力举措。

  二、贵阳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二次聚焦“三农”。一号文件首次提及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研究制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6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7月29日,农业部发布《关于实施推进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为农民创业量身定制了创业的计划,现在我们来看看国家在未来两年将如何支持和推动农民创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首个系统部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的重要文件。《意见》第二大任务“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中特别提出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指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提升服务能力。”《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农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集聚,统筹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保收入的压力越来越重,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建设幸福贵阳的重大举措。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活动,选择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外部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及村庄作为试点,推进全市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对提升形象,为深化和拓展贵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发动机、火车头”,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按照“富学乐美”的建设要求,围绕“十个强化”开展“富裕家园、生态家园、文明家园、和谐家园、模范家园”建设,有效推动贵阳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都有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意义。

  三、贵阳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2013-2015年美丽乡村发展情况。一是2013年以来,贵阳市共实施项目2000多个,整合各类资金11.61亿元,强力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建成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80个,形成开阳“十里画廊”、乌当“泉城五韵”、观山湖“环百花湖沿线”、息烽“红岩葡萄沟”、花溪“青岩古镇沿线”5条美丽乡村示范带,示范点所在村寨在基础设施、集体经济、人居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得到了较大提升,直接受益农户5万多人,惠及全市人口30多万。同时,以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为指导,大力实施“千村创建”工程,2014年共投入资金21亿元,全面提升全市农村路、水、房、电、讯等基础设施水平和村寨综合环境,改造提升村级综合楼136个,建成通村油路416公里,解决了7.91万人饮水安全,建成小康房2500户,实现农村通电、电讯全覆盖,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81户,建设基本农田3万亩。二是2014年,全市共实施项目1144个,整合各类资金7.50亿元,建成53个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在继续提升2013年已建成的“十里画廊”和“泉城五韵”美丽乡村示范点基础上,新建成观山湖“环百花湖沿线”、息烽“红岩葡萄沟”、花溪“青岩古镇沿线”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2014年建成40个美丽乡村“提高型”示范点实事目标。三是2015年计划创建51个示范点,确保建成40个。在拟建的51个示范点上,共实施项目646个,占总计划数的70.60%,项目建设总资金36177.09万元,占总计划数的72.50%;已基本完成13个示范点的房屋立面整治工作。

  (二)贵阳农村发展的现状。农民收入水平低且增速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是农民收入和全国平均收入相比,差距较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贵阳市农民人均收入是10845元,几乎是全国平均值的二分之一。二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当缓慢。按三口之家一个劳力计算,贵阳市农村1982年的人均年收入是360元,到2014年的人年均10845元,增长了11.4倍,而同期全国居民平均收入增长超过100倍。

  四、贵阳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作体制机制不顺,基层工作力量薄弱。新农村建设工作尚未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互动共建机制,各部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二是要素制约十分突出。首先是人才缺乏。因规划设计、农技人员普遍匮乏,普遍存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事业等规划不到位或者与实际脱接,特别是县、乡都没有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与管理机构和人员,极大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其次是投入不足。我市农村受地理环境限制和基础薄弱等制约,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量大、投入大、难度大,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土地瓶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涉及土地调整,而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在集中建设安置点时,常常因建设用地指标问题影响到建设进度。四是工作推进缺乏主动意识。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较被动。有的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农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工程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不讲卫生、不讲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五是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贵阳农村农业园区规模小,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少,科技含量不高;规划设计不科学,要素少布局不合理;合作组织覆盖面小,部分运作不规范;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弱;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六是以传统的自然村落为基础,非常分撒分布在各个地方,而很多村庄内也缺少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以及乱占耕地建房等,使有限的资金根本就不能有效的建设好农村公共生活设施。七是当前广大的农村的常住人口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青壮年劳动力多已流向城市,使现在的农村严重缺少青壮劳动力,有知识的青年涌向沿海和大城市,也使农村缺少科技力量的发展。 八是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名义上集体所有,而事实上是以家庭经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以家庭分散经营的这种生产方式,其实质仍旧是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与现在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相违背。由于经营的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形成不了规模化和产业化,所以在面对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冲击下,往往是产出不及投入,使我市农村生产只能停留在温饱线上。九是以村委会为代表的村民自治管理组织,由于在农村里,集体经济已不复存在,使其丧失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也就丧失了其统一指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而多数只处于管理社会的准政府职能。十是对农村的教育,现在以建立乡中心小学,中学集中县城,这也许更有利于对教育资源的集中,充分使用和管理,应当成为发展的方向。但也使农村空置化更严重。十一是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十二是农民逐步失去种粮积极性。农民种地成本高,而粮食价格低廉。十三是耕地撂荒,种植面积无法保证。由于粮食便宜,即使产量提高,也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农民已经让土地撂荒,够自己吃就行,没有心思为城里人生产粮食。十四是粮食进口对中国农业生产冲击很大。一方面农民种地积极性下降,粮食生产能力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大量进口粮食与油料作物。十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例,到目前,水利设施出现老化损坏现象非常严重,又缺少维护和修建,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已无法发挥应有的抗旱、排洪和灌溉功能。十六是粮食大量浪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粮食与副食品价格与其价值严重脱钩,再加上长期以来农业重数量,轻质量,农产品质量不断下降,廉价的食品逐步与垃圾联系在一起,浪费了也不心疼。十七是本应为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各‘农’字头金融机构纷纷‘弃农进城’,农民的正常资金需求,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及规模化种养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农业发展面临‘失血症’。

  五、贵阳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一)强化主导产业扶持

  一是因地制宜,积极扶持休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二三产业,在产业政策导向上,坚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走“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产业化路径,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畜则畜、宜花则花、宜游则游,每年安排美丽乡村专项资金对示范点的主导产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项目扶持。二是鼓励工商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在示范村建设休闲农业基地,整村开发建设经营,发展都市农庄,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二) 因地制宜、完善规划

  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美丽乡村规划结合农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贵阳市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二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三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逐步引导农民建房向集中居住点集中。

  (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结合政府美丽乡村建设以奖代补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市直部门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各联系部门要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全力为帮扶村提供物质和财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四是开展市场运作。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五是发挥主体作用。动员村民自筹一点,鼓励在外经商、工作的成功人士捐赠一点,支持家乡建设。

  (四)深入宣传、营造氛围

  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通过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建立魅力农村网站、微信平台、QQ群、微博、实体广告(在高速路、省级、市级、县级、乡级道路选点设立广告牌)等各种渠道努力扩大影响力,力争纳入到省、市级相关项目体系;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

  (五)统筹兼顾,进一步健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制定科学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规划是实施“美丽乡村”战略的首要问题。要因地制宜,因点施策,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分类指导,突出山区特色、保持田园风貌,防止千村一面,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要强化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分期分步做好示范村庄、示范点的综合详规,科学确定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建设方案、投资规模,统筹兼顾示范点与村镇、产业发展与人文特色、公共事业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严格“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执行,强化规划对建设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杜绝违建和滥建。

  (六)培育园区经济,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发展的持续动力

  要组织专门班子编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规划,分类指导乡镇更好地建设示范园区。科学定位,顶层设计,划分好园区功能区,做到规划一个、建一个成一个。鼓励并支持各地建设好一批生态农业型、产品加工型、旅游带动型、科技示范型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对园区内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扶持重点园区建设。围绕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种养殖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打造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对接,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物流营销业。要依托规划,出台政策,以奖代补,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进一步加大对名牌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着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不断扩大名牌农产品的数量、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实现“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七)强化农村文化建设

  1、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在人类文化遗产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00年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10年之后的2010年,村落总数锐减为271万个,10年减少90万个自然村,可见其现状不容乐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要高度重视。借助传统村落的调查与保护,对民间建筑营造与修复技术进行系统调查与研究,关注其传承与保护机制,不仅对非遗,对整个中国建筑界、文化遗产领域都有重要意义。这样既保护了非遗,同时也对传统建筑的源流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可谓一举多得。一是保护村落中的非遗其实是保护一种生活方式,确保文化的传承。民俗学学者指出:“村落既是指农业社会中人们共同居住、生产、生活的空间,又是指在这一空间中生活的一个群体,此外还是指一种制度性的人群组织类型。”村落作为一个实体,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方面均有“自足”的性质。正基于此,村落作为一个地缘与血缘高度融合的社会组织,其保留下来的历史记忆、家族传衍、乡规民约等等,虽然不在非遗的范畴,但我们认为这些都是重要的文化要素,值得整体保护。村民能够传承其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且这种方式代表了地域文化的独特内涵。二是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互相融合,同属于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基因,是一个独特的整体。一些建筑装饰如砖雕、木雕等则属传统工艺美术类非遗项目,数量更多,分布也更加广泛。从事传统民居建造的工匠及其传承状况调查应当予以重视。三是乡村文明要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又像是一块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四是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2、从提升文化设施和丰富文化生活,切实提升村民文化素质,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一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文化小广场和室外体育设施,满足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要求。二是注重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通过各种培训,引导当地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塑造农村社会新风貌。

  (八)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黄金期已经到来。一是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始终坚持紧密结合“三农”问题的根本宗旨。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扶贫攻坚的有效方式,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业态、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经济互动促进的一种新模式,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始终坚定这个宗旨。二是乡村旅游发展需要统筹和整合规划,有序发展,切实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依托和严格保护乡村自身环境,切忌借发展乡村旅游之名,脱离乡村生产和生活空间,另行创意和打造各类所谓乡村旅游综合体、旅游小镇,等等,这完全背离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乡村旅游试点发展以来,已经出现一些不顾村情、一哄而上、大干一场的盲目认识和做法,围绕发展乡村旅游的各类规划已经出现政出多门、脱离实际、难以整合和落地实施困难的尴尬局面,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由规划混乱带来的发展无序问题依然隐患很大。为此,必须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以城乡规划、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旅游等相关规划,形成切实保障乡村旅游有序发展、可以稳步实施的综合性规划,用于指导乡村旅游沿着可持续的轨道良性发展。

  2、筹建乡村公园。一是乡村公园与欢乐谷、迪斯尼等娱乐性主题乐园的区别,就在于其弥漫着高含量的负氧离子,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亲近自然提供了大好的条件。因此,建造乡村公园的首要条件是做好选址工作。二是结合优美的生态环境,融入露营、户外拓展、垂钓、郊野漫步、郊野游乐休闲露营等郊野休闲项目,人们在游乐体验的同时,可以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野趣。打造一个完美的乡村公园,精彩的户外娱乐项目同样不可缺少。三是民俗项目,展现给城市人一种别样的生活气息,对于逃离钢筋水泥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番别样的情趣,民俗体验同样可以打造成乡村公园的一大亮点。比如,借助磨谷子、耕地、除草、推磨盘、民俗表演等民间传统活动,可以全方位整合明间游艺项目,深度挖掘地域民俗文化。四是绿色式度假正流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节奏逐渐加快,节假日里,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从“建筑森林”逃向“绿色森林”,来放松自我。这种现象的催生下,旅游休闲度假市场热度也在不断上升,对旅游品质也有了新要求,督促着乡村公园的开发向中高端消费市场挺近。五是乡村公园与休闲农业在开发上,采用集合别墅住宿、疗养、保健、娱乐、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完整式农庄度假区接待系统。

  3、“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第二大任务中特别提出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指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提升服务能力。”拓宽致富路子高效农业与旅游观光并架齐驱。优一产,接二产,连三产,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实现提质增效。通过发展精品园艺、配套产业带动旅游休闲业;以农业与旅游作为城市转型跨越的突破口,打造“农旅一体”和“以农兴旅”的创意模式。

  (九)积极发挥村支两委的作用

  既要充分调动各户村民的积极性,又要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增强村委的治理能力,围绕村发展的主要方向,引导和吸引各类资源一起促进农村和谐科学的发展。实现“环境美化,乡情在。”共同进步,共同致富,共同提高幸福度。村项目承接公司,村委成员及村民代表作为公司的主要成员,团结全体村民,形成合力,既要充分保护村民的利益,又要利于村的发展。一是统一协调产业发展及项目所需土地、房屋、林地、水塘、苗圃、坟地等的商业谈判;二是统一组织村民参与项目的建设,并与项目实施公司进行工时费的商业谈判;三是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强村委会治理村内环境改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需的资金库,不断增强村委会保障村民就读、养老、就医等方面的能力。

  (十)进行农村产权抵押“盘活”农民财产权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是一项积极肯定基层探索精神、破解农业贷款融资难题的重要举措。允许农户使用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三权”抵押贷款,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主线,确认农民土地财产权。从基层实践来看,“三权”抵押融资试点,一方面激活了土地财产权能,解决贷款缺乏抵押物的问题;另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其他农贷相比,额度更大、期限相对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农村专业大户经济能人的资金需求。

  (十一)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国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4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突破137万家。农民合作社在推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中坚力量和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一是要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加大政府扶持。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明确要求把合作社作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强调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合作社发展。近年来,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要求,制定了财政、税收等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二是要给予财政扶持。近年来,中央财政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加专项资金投入,采取“中央指导、地方落实”的管理方式,将审批权下放到地方,支持各地通过竞争立项、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合作社引进新品种和推广新技术,开展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农产品初加工等,增强了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推进支农项目对接,在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时,将合作社纳入支持范围或明确要求向合作社倾斜,推动建立健全财政补助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机制。创新资金使用机制,开展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等试点,鼓励和引导采取帮助打通信贷通道、搭建公共平台、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探索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和合作社发展模式。调整完善补贴政策,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政策,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三是要给予税收优惠。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了合作社增值税、印花税优惠政策。对于减免合作社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的建议,财政部将有针对性地做好调查研究,在操作可行、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认真吸收借鉴。四是要完善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体系。人才是合作社发展的关键。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加强合作社人才培养。编制专门培训计划,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方式,重点围绕合作社辅导员、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种养能手素质提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积极支持各地农业部门及社会力量开展合作社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统筹利用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培训资源,开发合作社等社会化教育培训资源,健全完善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十二)启动农村电子商务模式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部署加快发展农村电商,通过壮大新业态促消费惠民生;确定促进快递业发展的措施,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农村电商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市场,如果说去年是生鲜电商(独立B2C企业)的元年,今年则是农村电子商务的元年,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发展农村电商,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把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一是要扩大电商在农业农村的应用。鼓励社会资本、供销社等各类主体建设涉农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在促进工业品下乡的同时为农产品进城拓展更大空间。开展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增加就业和增收渠道,推动扶贫开发。二是要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完善交通、信息、产地集配、冷链等相关设施,鼓励农村商贸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发展第三方配送等,提高流通效率。三是要营造良好网络消费环境,严打网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鼓励通过网络创业就业。四是要加大农村电商政策扶持。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担保贷款及贴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网上支付、供应链贷款等产品,简化小额短期贷款手续,加大对电商创业的信贷支持。让亿万农民通过“触网”走上“双创”新舞台。三是推进“互联网+快递”,引导快递企业与电商深度合作,服务农业订单生产、工业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发展便民利商新业态。支持开展代收货款等业务。四是实施快递“上车上船上机”链接工程,给予快递专用车辆城市通行和作业便利。完善农村快递服务网,构建覆盖国内外的快件寄递体系。加强寄递安全和服务质量监管,打造“放心快递”。五是加大财税、金融、用地等政策支持。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农村地区公益性、基础性快递设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抵押贷款、融资租赁等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使快递业搭上发展快车。

  发展农村电商一是走平台化道路。必须借助县级以上政府的公信力。其核心是建立一个独特的分销平台,借助政府的强大支持和自身体系的巨大聚合力,集合当地千余家小卖家共谋发展。为千余家松散且不标准不专业的小卖家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对上游货源进行统一整合并拟定采购标准,由专业团队进行统一运营管理,线下则按照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统一售后等标准化操作执行,更像是一个区域化的ShoppingMall,售卖的是“标准化”。二是走资源整合道路。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县级党委、政府领导的推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成立电子商务协会,主打地方特产产品,依托在淘宝网店进行销售。农产品品质体现,必须借助地域特色找出差异化。每个地域都有其唯一性,经纬度、温度湿度、光照时长、土壤结构等不同,会生长出不同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在此基础上挖掘产品的特色卖点,进行专业化的品牌化包装。三是走品牌化道路。农产品要卖得更高更远,必须实现专业的品牌化。我们需要明白一个核心,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的根本是帮助农民增收,增收的关键是:其一,减少农产品的滞销,获得更多销量;其二,让农产品卖出更高的价格,获得单量溢价。农产品进行品牌化运作便为农产品实现溢价增收开创了先决条件。为当地的农产品取了一个好名字,并直接进驻天猫旗舰店。呈现的是一个商品品牌,但其更重要的魅力在全程产业链上进行标准化运作,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运营、统一配送、统一售后等诸多标准化尝试。

  (十三)鼓励各类城市社会资金、人员进入贵阳农村,重聚农村人气

  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程度越来越高,贵阳也不例外。现在步入老龄社会的城市人得益于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一群有闲、有钱、有爱心、有知识、有技术、懂管理、阅历丰富,习惯过相互分享的生活,其中一部份人特向往农村生活、农耕文化。贵阳气候资源特别,中国避暑之都,是避暑的好地方,现已形成了一大批每年必至的外地城市避暑客群体,富裕起来的这部份人追求多元化的居住方式,也向往到农村发展居住。充分发挥贵阳的气候、区位优势,把这一群体引入贵阳农村居住,无疑将助推贵阳“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当前贵阳农村的现状是大量的农村人口在城市安家落户,青壮年长年外出打工,留在家的大部份都是老人、孩子和妇女,空壳现象严重,农村出现了大量闲置住宅或住宅年久失修,严重影响农村的村容村貌及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人口减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使大量土地闲置,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为上述人群及一切愿意前往贵阳农村居住发展的人士在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引导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转让方面设计出路径方法,迅速改变贵阳农村面貌,探索出一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贵阳城乡均衡发展的双赢甚至多赢的路径,我们的思考如下:

  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贵阳城乡个人建房规划管理办法》,其中关于个人建房的规定可以说在贵阳农村绝大部份地方村民都可实施建房,建房规模户均200-300平方米。而这些地方,村民的住房建设发展目前极不平衡,高收入人群所建住房胜似别墅,面积大,人圴面积高,利用率低。低收入人群的住房结构不合理或年久失修,不适宜居住,面积小,人均面积低,不够住。表现在总体缺乏规划,建筑布局混乱,结构简陋,千篇一律,没有地域特色,与贵阳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在充分发挥利用国有建设资金,完善贵阳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应鼓励支持社会资金、人员,进入贵阳农村,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改造,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改变贵阳农村的整体面貌,加快贵阳农村发展。方法:(一)鼓励拥有资金又愿意进入农村休闲养生度假养老居住的城市人,带资进入农村与拥有建设权(有宅基地使用权,缺乏资金及劳动力,缺脱贫致富办法,收入低的住房困难户)在村建设发展规划指导进行互助合作,采取1加1或2加1甚至3加1模式即1户或2户甚至3户城市资本持有人进入贵阳农村与1户低收入农户按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合作建房(或改造),进行合情合理分配建设或改造后的住房。这样做就可迅速改变贵阳农村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实现农村住房建设均衡发展。如一户低收入农户(4人)可建300平方米前庭后院(含自留地)住房缺资金,可设计建设为一户150平方米,二户75平方米左右独栋或连排农村住宅。按时下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建设费用1000元计算需30万元。村民出地出权益,城市出资人出资金,建成后的房屋使用权进行合理分配。根据贵阳农村各村交通、离城距离、发展等情况(据调查贵阳农村村民建房非常有积极性),为找到这种互助合作建房的结合点,实施时建房合作农户可将承包地使用权拿出部分进行流转给城市出资人,作为合作的弥补,加快形成合作。这样做从村民角度一步到位彻底解决了自己的住房问题,盘活了自己的存量宅基地、承包地,交了朋友,找了帮手,提高了自己的生产能力和效率。城市资金持有人的资金又多了一个投资渠道,出资人长期拥有了一个前庭后院的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可劳作有收成的住房和土地。从社会层面来说,迅速改变了农村村容村貌,达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可以说实现了国家、社会、个人多赢的局面。(二)对低收入户采取以上办法,对拥有住房建筑面积标准达标的中高收入农户则可采取长期租用改造政策。或参照第一种办法允许村民将部分房屋改造为独立居住单元并转让给上述愿意进入农村的城市人。(三)在非城市规划控制区的农村,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文化卫生设施建设,为这些进入农村的人士搞好服务。可在每一个行政村规划出适当建设用地进行出让,允许各类社会资金投资,按规划一是建设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接待能力的乡村旅游休闲渡假酒店;二是建设一个包含文化卫生服务设施的养生养老服务中心,(该地块的出让金全额返还用于所在地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可一定程度吸引已流出或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壮年人口回流,解决农村的空壳化,恢复农村的元气。通过调查,我们深信这样做,可以迅速改变目前情况下,农村精英只出不进的矛盾,恢复乡村这个中华民族文明的源泉。而城市资金持有人这群有知识、有思想、有责任感、有善心的人士进入农村,找到自己的归宿,可以成为乡村自治与善治的基本力量,必将加快农村各项产业事业发展。村民长期沉睡的土地房屋资产得到激活,村民手中有了活的资金,可进行一产的扩大再生产,就地进行二三产业的投资。这样,贵阳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整体居住条件改善,农村人口重新聚集,农民有了财产性收入,可迅速脱贫致富,城乡差距缩小。必然会加速贵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就可尽快实现。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