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生态文明

生态规划

发布日期:2018-05-17 15:21  来源: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字体:【

     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

  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

  生态规划的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探索不同层次生态系统发展的动力学机制和控制论方法,辨识系统中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环境与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关系,寻找调和这些矛盾的技术手段、规划方法、管理工具。具体包括以下主要任务:

  1、充分了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性能,以及自然生态过程特点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使系统的发展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潜力,形成系统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支持服务功能的互补与协调,突出系统优势。

  3、追求系统总体关系的协调,强调系统发展的高效和持续性,改善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能力。

  主要类型按地理空间尺度划分

  1、区域生态规划。主要任务是编制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目录;对区域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制定要点,特别是提出各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土地利用及基础性公共设施、社会设施、交通运输等方案。

  2、景观生态规划。主要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与建议。强调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控制和影响,通过调整景观格局来维持景观功能的健康和安全。

  3、生物圈保护区规划。主要目标是保证生物圈现有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和永续利用。在保护区建设规划中,应用生态学原理正确处理保护、开发、利用的关系,将保护、科研、生产、旅游等多层次、多目标规划有机结合,指导保护区的建没。

  按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划分

  有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村生态系统等生态规划。

  按社会科学门类划分

  主要有经济生态规划、人类生态规划、民族文化生态规划等。其中随着经济生态学的发展,经济生态规划发展较快,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与方法生态调查

  生态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收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调查的内容主要取决于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状况调查。

  主要内容包括:气候气象因素和地理特征因素,例如地形地貌、坡向坡位、海拔、经纬度等;自然资源状况,例如水资源、土壤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珍稀濒危物种数量。生物组分的空间分布及在区域空间的移动状况、土壤的理化组成和生产能力等;人类开发历史、方式和强度;自然灾害及其对环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基础图件收集和编制,主要收集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和土壤侵蚀图等。

  2、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结构情况,例如人口密度、人均资源量、人口年龄构成、人口发展状况、生活水平的历史和现状、科技和文化水平的历史和现状、规划区域的主要生产方式等;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例如产业构成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

  3、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一般而言。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各种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现状及问题,但随着调查关注的对象不同调查内容有所差异,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情况、植被覆盖情况、水资源与水利用情况、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调查的方法通常包括实地调查、历史资料收集、社会调查和应用遥感技术四类。

  ① 实地调查。是收集资料的最直接的方法.尤其在小区域、大比例尺规划中,实地调查更为重要。

  ② 历史资料收集。对历史资料收集,可以为规划者提供探索人类活动与区域环境问题之间关系,还可以提供实际调查所不能得到的资料。

  ③ 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区域内不同阶层的人们对发展的要求,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规划中充分体现公众的愿望。同时,通过进行专家咨询、座谈,可将专家的知识与经验结合于规划中。

  ④ 应用遥感技术。遥感技术为及时准确获取区域空间特征资料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手段,尤其适用予区域面积较大的生态环境调查。

  生态分析与评价

  运用生态系统及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对规划区域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与过程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和了解规划区域发展的生态潜力和限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生态过程分析。生态过程是由生态系统类型、组成结构与功能所规定的,是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的宏观表现。自然生态过程所反映的自然资源与能流特征、生态格局与动态都是以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为基础的。同时,人类的各种活动使得区域的生态过程带有明显的人工特征。在生态规划中,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过程及其与自然生态过程的关系是关注的重点。特别是那些与区域发展和环境密切相关的生态过程(例如能流、物质循环、水循环、土地承载力、景观格局等)应在规划中进行综合分析。

  2、生态潜力分析。狭义的生态潜力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可能达到的第一性生产力(亦称初级生产力),它是一个综合反映区域光、温、水、土资源配合的定量指标。它们的组合所允许的最大生产力通常是该区域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上限。广义的生态潜力则指区域内所有生态资源在自然条件下的生产和供应能力。通过对生态潜力的分析,与现状利用和产出进行对比,可以找到制约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要素。

  3、生态格局分析。人类的长期活动,使区域景观结构与功能带有明显的人工特征。原来物种丰富的自然植物群落被单一种群的农业和林业生物群落所取代,成为大多数区域景观的基质。城镇与农村居住区的广泛分布成为控制区域功能的镶嵌体,公路、铁路、人工林带(网)与区域交错的自然河道、人工河渠及自然景观残片共同构成了区域的景观格局。不同要素、区域的基质。构成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者.而在山区和丘陵区,农田则可能成为缀块镶嵌在人工、半人工或自然林中。城镇是区域镶嵌体,又是社会经济中心,它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等廊道与农村及其他城镇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转化。残存的自然斑块则对维护区域生态条件、保存物种及生物多样性具重要意义。

  4、生态敏感性分析。在生态规划中必须分析和评价系统各因子对人类活动的反应,进行敏感性评价。根据区域发展和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对系统的影响.生态敏感性评价一般包括水土流失评价、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特殊价值生态系统和人文景观评价、重要集水区评价等。

  5、土地质量与区位评价。对土地质量和区位的评价实际就是对复合生态系统的评价与分析的综合和归纳。土地质量的评价因用途不同而在评价指标、内容、方法上有所不同。对于评价指标和属性,可采用因素间相互关系构成模型综合为综合指标,也可采用加权综合或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找出因子间的作用关系和相对权重,最终形成土地质量与区位评价图。

  决策分析

  生态规划的最终目的是提出区域发展的方案与途径。生态决策分析就是在生态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对象的发展与要求以及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与选择经济学与生态学合理的发展方案与措施。其内容包括:根据发展目标分析资源要求,通过与现状资源的匹配性分析确定初步的方案与措施,再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和筛选。

  1、生态适宜性分析。是生态规划的核心,也是生态规划研究最多的方面。目标是根据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性能,按照发展的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划分资源与环境的适宜性等级。白麦克哈格提出生态适宜性图形空间叠置方法以来,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提出了多种生态适宜性的评价方法,特别是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根据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对于涉及范围较大而又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的区域,要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单元,研究其结构、特点、环境承载力等问题,为各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时综合考虑各区生态环境要素现状、问题、发展趋势及生态适宜度,提出合理的分区布局方案。

  3、规划方案的制定、评价与选择。在前述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以及资源环境的适宜性,制定具体的生态规划方案。生态规划是由一系列子规划构成的,这些规划最终是要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条件改善及区域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为目的。

  生态规划的步骤

  生态规划目前尚无统一的工作程序。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规划的生态学框架,并通过案例研究,对生态规划的工作程序及应用进行了探讨,对后来的生态规划影响很大,也成为生态规划的一个思路。该方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

  2、收集资料,并分析资源环境条件的性能及其对特定利用方向的适宜性等级;

  3、根据规划目标,建立资源评价与分级的准则;

  4、分析和评价资源对不同利用方向的生态适宜性;

  5、确定规划方案。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俊文 - 博士 - 厦门大学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