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先进事迹

秦明同志科普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日期:2016-09-06 15:46  来源:调宣部  字体:【

 

  我没有什么惊人的故事和事迹,只有对事业的一片热情和执着。我爱着这——我生活和工作的这片土地,为他们服务感到无比自豪和喜悦。

  我92毕业贵州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同年分配到花溪乡(原)农技站工作。1993年获助理农艺师资格,2000年获农艺师资格。2006年担任清溪街道办事处科协技术协会秘书长,2013年担任清溪社区科协技术协会理事长,从事科协工作已10余年了。从毕业至今,我一直扎根基层,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科普工作的传播及“三农”工作等,一干就是24年。

  搞好本单位科协及科普站工作。按照区科协的安排,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工作中,重点抓好各村、社区科普机构建设,完善“站-员-栏”,建立科普工作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做好档案记录和上报工作。工作中突出重点,抓好杨中陇头(花溪区新农村建设点)科普示范基地建设。

  从事科普工作以来,我找准思路,突出重点,积极开拓进取,把握国家大政方针,用好用活国家法律法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吸引外资,搞活市场,很抓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所产生的效果较为突出。如:土地合理流转引资开发建绿化苗木基地,现在也是花溪“十里河滩”上的一道风景线。2000至2002年我在担任花溪乡董家堰村科技副村长和驻村干部职务时,利用土地自愿有偿合理流转的政策,采取乡、村协调服务等形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率先在花溪河“十里河滩” 董家堰村段,引进20多家花卉苗木种植大户,不仅美化环境,同时也为农户增加了不少的收入;2006年至2008在花溪陈亮村新建草莓大棚200亩,种反季节蔬菜、草莓,提高农业单产产值2倍多,亩产可达1万元以上,使农民增收致富;2009年至2012年打造花溪区新农村示范点杨中村陇头寨,同时创建陇头科普示范基地,2011年代表花溪区迎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乡镇迎检,不仅顺利通过国家级检查,而且还得到检查团的好评。特别是在科普资料的规范、内容形式的多样,以及陇头科普示范基地的规划设计、科普知识的宣传、村寨治理、庭院整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建果园、蔬菜基地等建设上,不仅提升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环境,也为该村的乡村旅游打下了牢固的基础。1997年至2000年,在把伙村新建杨梅基地300余亩,本人从事规划、立项、技术指导等工作,如今的把伙村随处可见科技杨梅树,也是当地出名的杨梅产地。从此把伙村农民走上了致富的大路。

  农业适用科普技术培训是个长抓不懈的工作,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作为科普工作者和农业服务技术推广者就要采取各种方法、各种形式,及时把新技术、新产品传授给农民,并指导农民生产出新的、高效的、能占领市场的产品。

  作为科普工作者,我不仅注重本专业技能的提高,还注意其它学科的学习和利用,如农机、动物防疫,农经网、水利等方面;还学习了计算机应用知识、动物标识溯源操作、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新农业技术等,不断丰富自身知识面,也提高了科普工作

  的能力。特别是在动物防疫领域中,我一边学,一边干,在组织此项工作的三年(2007年-2009年)中,辖区无重大疫情发生,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同时也荣获区级科普工作集体先进奖1次和个人先进奖1次;在农经网工作中,认真参加相关知识培训,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成功做好大棚草莓基地的专题网站工作,使农经网经济效益达到几百万元,受到上级相关部门的好评,荣获市气象信息中心先进个人奖1次,同时多次荣获区级先进工作奖励。

  工作中,我除亲自讲解果树种植技术外,还积极组织其它农业实用科普技术培训。开展农业科普实用技术培训200余期,16120人次,采取发宣传资料、田间、地边、广播、黑板报及外出参观等形式;科普绿证培训200多人,科普富余劳动力培训1000多人,其中:2006年、2007年200人次、2008年200人次、2009年300人次。培训内容有:计算机应用、氧焊、电焊基础知识、酒店服务、厨师、舞蹈、礼仪等。制作宣传栏宣传50期、科普培训50期、科普展板36块,其中农耕知识图板26块、果树种植技术小展板10块等。

  我对待科普工作认真负责,同时注意理论结合实际。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是我一生的座右铭。在工作,经常结合实际拟定工作思路,向单位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提供项目规划和实施报告以及调研报告等,从而使当地的果树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更上一层楼。还经常根据农户需求,撰写农民朋友喜欢、浅显易懂的农业科普实用技术资料,共计二十余篇。受到村民们的欢迎。同时也在农业服务杂志(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主办)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论文(《贵州芭蕉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2009.7)、《甜柿在贵州的发展优势与前景》(2008.7))

  作为一名新时期科普工作者,我只是尽可能做好了自己的本质工作,随时和周边同事朋友一起,迎接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